
臨夏盆地高家山地點地理位置與野外照片(李刈昆供圖)

臨夏盆地高家山地點三趾馬化石(李刈昆供圖)

臨夏盆地高家山地點鹿類化石(李刈昆供圖)

臨夏盆地高家山地點長頸鹿類化石(李刈昆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甘肅省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長期進行合作,研究臨夏盆地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鄧濤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李刈昆以及古脊椎所、和政古動物館的相關人員,對晚中新世高家山地點發現的三趾馬化石及其伴生動物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
臨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豐富,之前的研究將其概括為晚漸新世巨犀動物群、中中新世鏟齒象動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以及早更新世真馬動物群,尤以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的物種之豐富,保存之完好,聞名於世。本次研究對和政縣高家山發現的三趾馬頰齒以及頭骨材料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比,將其鑒定為福氏三趾馬(Hipparion forstenae)和平頰三趾馬(H. hippidiodus),這是福氏三趾馬在臨夏盆地的首次發現。
除了兩種三趾馬外,此次在高家山發現的動物組合還包括稀有副鬣狗(Adcrocuta eximia)、維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種(Eucladoceros cf. proboulei)、腔脊古麟相似種(Palaeotragus cf. coelophrys),以及長頸鹿科未定種(Giraffidae gen. et sp. indet.),加上之前報道的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和霍氏原臭鼬(Promephitis hootoni),至少10種哺乳動物曾經在晚中新世高家山地點生存。高家山的動物組合盡管與楊家山動物群共同擁有5個化石屬種,但是因為福氏三趾馬的出現,高家山地點的時代應該屬於保德期。鄧濤等2013年依據臨夏盆地發育的沉積對我國新近紀的陸相地層再一次進行了係統劃分和對比,認為保德階底界與海相墨西拿階一致,保德階底界年齡為7.25百萬年,而福氏三趾馬的首現可以作為其生物標誌。黑林頂地點與高家山地點直線距離僅2公裏,古地磁研究結果顯示黑林頂的化石層時代略低於保德階底界。盡管由於植被茂盛,難以進行地層追蹤,但是高家山地點的海拔更高,考慮到地層連續且近於水平,高家山的化石層極有可能高於保德階底界,使得其時代晚於7.25百萬年。高家山地點在時代上介於溫帶草原向更加幹旱草原的過渡階段,山西犀通常被認為生活於開闊幹燥的環境中,再加上三趾馬和大唇犀的出現,高家山的古環境最可能為開闊草原,但同時存在小的灌木叢供給始柱角鹿和真枝角鹿。
本次研究將和政始柱角鹿的出現時間後移至7.25百萬年之後;而之前被認為僅在灞河期出現的維氏大唇犀,其生存時代延長,可以在臨夏盆地幸存至保德期;同時,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種的地史記錄也同樣延長,並且豐富了晚中新世鹿類化石的多樣性;林氏山西犀的出現,則進一步證實臨夏盆地晚中新世山西犀的繁盛。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基金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支持。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